美女CEO达贝妮谈教育:如何培养下一代的贵族精神?
记得我小时候,是典型的上海人家。父母都是普通的知识分子,他们平日里省吃俭用,但对朋友却从来不吝啬。每次逢年过节,我父亲就做一桌子好菜好酒,把平时舍不得买的都分享给他们的同事和朋友,所以我父亲的人缘一直很好。每周他还会给我买很多玩具,即便当时一个最时髦的变形金刚几乎要花掉他一半的工资,他都没有心疼过。
而我母亲因为是油画老师和服装设计师,所以生活中她永
远都保持着美感,她每天穿的都像模特一样,放在今日应该算是最尚流的时尚博主,在她的年代她是第一个穿起喇叭裤,第一个穿上超短西裤,第一个戴上大蛤蟆眼睛的人,走在路上很多人都会回头找她签名,以为她是明星。而这些都不是名牌,都是她自己拿缝纫机做的。她给我设计的每一件衣服都让周围的邻居孩子们羡慕不已。即便家里的条件普普通通,但他们从来传递给我的不是生活的艰辛,也从来不批评我乱买文具用品和书籍,而是一种富足,自由和快乐。
后来我整个成长过程中,内心一直保持着这份简单和快乐。即便后来我父母离婚,我母亲去了日本,我也从来没有感受到亲情的缺失。她用每周给我写信,再后来发传真,再后来写电子邮件等与时俱进的方式和我保持着交流和沟通。
到我念了大学,我母亲把她的小金库给了我,让我来做理财投资。记得2010年的时候我在美国,我帮母亲买的A股跌了很惨,我打电话告诉她由于我在美国生小孩,这一年我没有工作,不仅没有赚钱,股票还跌了,我前夫那年资金也很紧张。母亲只是不以为然的笑笑说钱没了就没了,这种宽容让我出乎意料。要知道这笔钱相当于她一辈子所有的工资累积。我都心疼不已,而她却那么从容沉着。
还有我父亲,在我上大一的时候,他就把他的存折改成了我的名字,让我随时去创业,即便当时我的才上大学。但这种精神上的信任和富足感,对我一生的影响是深刻的。
很多人讨论我的第一桶金,的确第一笔钱是我父母支持我的。他们不是企业家,只是普通的知识分子,给我的这些支持不是金钱数值上的意思,而是一生。
我知道网上对我的流言蜚语很多,对年轻女孩的创业和财富总是能充满联想,特别是我绝对不属于富二代。我想那是因为不了解我,甚至对我所受的教育和家庭背景完全无知。我父母对财富的淡定,一直深深影响着我。
记得大学第一次谈恋爱,男友是大我两届的师兄,他背着我见了我母亲。当时我母亲买了一台那个年代日本最新款的Sony笔记本电脑给他,让他转送给我,说是他买的,直到分手以后我才知道这件事情。后来我第二个台湾男友生意缺钱,我母亲把上海的一套小房子卖了,她把存折给我,让我自己决定是否帮助他。我们家的教育,包括我的父母待人从来不世俗,不功利,他们人缘很好,一辈子最大的财富是他们的善良和大度。
后来我和我前夫离婚,离婚那天大家也是和和气气,我并没有提过财务问题,只谈了我们如何要好好的保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。后来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就这样离开,在中国人眼里应该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,更何况我前夫还是大家眼中所谓的富豪。这让很多人遐想联翩,以为是我有出轨或者过错,我都不想再去解释。我是一个尊重感情的人,我从小到大都是随心长大。我从不会去伤害别人,因为我父母给予的我够多,我根本不需要通过算计和利用来获得成功。在这样宽松环境中长大的我,也学不来欺骗自己。我离婚那天还觉得自己很富有,当然经济上比不上我前夫,但我内心很满足,我不想把财务的事情拿到感情生活中,我对钱的态度和我父母一样淡淡然然。而且我一直相信万一哪天我落魄了,我前夫一定是第一个站出来帮助我的。这就是我的感情,我相信真情真意对人会有好的回报。
如今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。很多人觉得我过于宠爱他们。因为我从来不和他们讨价还价,我很尊重他们的小欲望和小要求,比如一个小玩具,一个机器人,一本书,或者是能不能再多看一集电视,或者是今天不想吃饭,我从不拒绝他们,只要在我能接受的范围之内,就给予他们完全的自由和决定权。我不愿意传递给他们工作艰辛,赚钱来之不易,或者是要懂得珍惜等这些沉重的话题。我认为和孩子相处要平等,要相信他们的选择和决定,即便第一次错误,第二次错误,第三次他们一定会做出正确的决定。如果我太早干预他们的第一第二次,他们会变得不自信,以后都不再敢做出任何重大的决定。并且在自己能力里面,尽可能让他们在富足的环境中成长,将来凭借自己的能力,同样会有很健康很富有的精神追求,而不会变得内心晦涩以及对成功过于激进。尊重的吃苦教育,但所谓受苦,我觉得不在苦字上,只是提倡一种生活的独立能力和生存技巧。大家不要刻意去让孩子吃苦,所谓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,这是非常功利狭隘的。
如今,大家经济条件都好起来,周围有上亿资产的70后80后也比比皆是。很多人说贵族教育。什么叫贵族。其实我听说过上辈人的一些家庭,当时都是在中国最贫乏的年代,父母和大家一样接近一贫如洗,但就算那么穷,一年只能吃上一顿好的,他们也愿意叫上孩子朋友一起快乐分享,孩子们的精神气质如贵族一样。后来等政治环境一好转,他们总是最早找到出路。三代出贵族,指的不是三代财富的积累,而是内心的匮乏感,要经历三代才可以转变。
所以说,并不是财富决定了孩子的未来能否丰盛,而是很多家长不愿意大方的满足孩子的要求。比如买东西的时候总是强调赚钱不容易,要珍惜,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,对金钱的态度敏感而艰难。
我儿子在三岁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画画,并且也出版了自己的小画册。当时他画画的时候,经常把一罐颜料就这样洒掉了。当我告诉他不要浪费颜料以后,他就很少再去画画。我反思了这个问题,因为我们传递的能量其实对孩子非常敏感,当我传递给他们节制和制约的时候,他们便不再会去接触他们喜欢的东西。所以后来我调整了方式。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最终也变成大人一样,活得沉重压抑,甚至活在大人所谓的正确的人生准则中。
王尔德说:“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的方式,就是使他们愉快。而这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年人在让孩子愉快这点上,都显得出奇的吝啬。就在他们或是粗暴,或是和蔼地夺走那些让我们愉快的事物时,他们总会不忘附加这样一句:这样做是为你好。而这真的是一句带有说服性的辩词,它会最后使我们也同意毁灭自己。”
一个人成年以后,难免在内心磨灭了很多美好的东西,不知不觉中毁灭了最初的自己,而我们不必要将这些成长痛与苦概括成正确的人生准则,这是非常自私的行为。我们不要批评孩子们的欲望,也不要讲一堆人生道理来拒绝他们,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。我不认为让孩子沮丧是为他们好,我不会让孩子感到失望,有能力就满足他们,没有能力就告诉他们让我们一起期待再实现这个小小梦想。他们需要什么,就是什么。可能在你眼里这些根本没有必要,这些违反了你制定的教育制度,但在孩子心里就是他想要的。所以尊重他们的欲望和要求,是做父母首先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情。如果你不能满足他们,可以告诉他们暂时没有能力,而不应该去批判或者否定他们的想法。
穷养富养一直是现在70后80后父母的困扰。我觉
得这个完全是一种态度,和父母的经济条件无关。一些条件好的父母会舍得给孩子买上千元的名牌服装,或者上万元的童车,数万元的早教课程,因为这些其实根本上是满足了父母的需要。但却经常与孩子为能不能出去玩,吃不吃饭,或者一张小贴纸,做一次投币摇摇车而较劲,这些孩子真正需要的却给予否定,给孩子制造着内心的匮乏感。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,容易变的欲壑难满,买跑车名表来满足自己,并且他们会觉得永远不满足不快乐,因为他们从小没有快乐过,他们从来不知道快乐是什么。然后大家会总结说孩子还是要穷养,不能富养。其实这些就是大家对贫富概念的混淆。
身穷穷一时,心穷穷三代,心穷之人一旦拥有了财富和权力,便会奢侈浪费,甚至如某些官员一样欲壑难满而会走上歧途。
父母无论条件如何,都可以给予孩子正确的传递:你的要求都很美好,你值得去拥有这些。那么孩子长大以后自然会精神富足,而不执着奢侈。
所以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生活如何艰辛,社会如何险恶,而是分享给他们工作以后获得金钱的快乐,分享给他们你的所有,不要过早和他们制定各种人生准则,比如珍惜,比如节约,而是告诉他们每个人都值得过最好的生活。也不要再讲你艰辛的奋斗史,而是分享给他你为理想而努力时的自豪感和喜悦感。收起人生的沉重和悲苦,展现生命最积极最美好最善良的那面,这才是一种富足的贵族气质。[11]